学费将与海外顶尖大学相近,多数新加坡国大硕士课程2024年全面自资,不再获资助
新加坡国立大学大部分硕士修课课程最迟于2024年全面转为自资模式,不再获政府资助。
国大校长陈永财教授针对泰晤士报首席知识官贝提(Phil Baty)有关大学营运挑战的询问时,说明新加坡的情况。他指出,政府得照顾护老和医疗等其他方面需要,对大学的拨款可能有所影响。
国大自几年前开始已不靠政府资助一些硕士课程。
国大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国大的硕士修课课程(Master's degree(Coursework))自2020年起,就转向自资模式,目前大多这类课程都以自资助模式运作,并且最迟将在2024年全面自资。不过,一些指定的课程还会继续获资助。
陈永财也指出,全面自资模式意味着,国大今后的硕士课程学费,可跟其他顶尖大学的相接近,成为校方另一个收入来源。
教育部在2018年宣布将陆续调整硕士课程的拨款,永久居民学生学费津贴将下调,为国际学生提供的相关津贴将终止。
根据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网站,2022年的硕士课程收费介于3万4000元到5万元,公民、永久居民和国际学生的学费相同。
陈永财指出,新加坡的资助模式特点是让大学建立捐赠基金,政府再为大学的筹款给予一元对一元的资助,以确保大学的财务可持续性。
马来亚大学校长莫哈末韩迪反映,因疫情和经济局势影响,政府过去三年给公立大学的拨款也减少,今年就少了约15%。
包括泰国玛希隆大学校长马汉萨瓦利亚教授在内,三名大学领导人分享大学应对疫情挑战的经验,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方向。
陈永财说,接下来三年,国大将为约800项课程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超过100人的讲堂课将转为线上模式。学生先上网观看约15分钟长的讲解视频,然后在不超过25名同学的小班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和讨论。混合学习模式也包括线上作答。
“疫情促使教员们适应并接受了线上测试和教学,不论是成人学员或本科生,线上学习很方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继续通过小班讨论加强教学素质。”
莫哈末韩迪透露马大将增加开卷考试,希望到了下个学年,半数的考试能转为开卷测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不是背记或理解信息。
王瑞杰:大学应推动创新把握区域机遇
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应加强协作与人员交流,包括通过研究推动创新工作,把握东南亚区域的机遇。
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12月7日为《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辑》首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办的研讨会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大专教育扮演的关键角色。研讨会以大学,在21世纪推动创新与发展为主题。
王瑞杰指出,东南亚的人口有超过6亿7000万人,超过半数在30岁以下。经济增长强劲,中阶层人口预计到了2030年将增至3亿3000万人。
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教育制度尤其是大专教育须不断创新,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应对改变。冠病疫情加速教育的数码化进程,抗疫的经验凸显网上学习的潜能,结合线下面授学习的混合教育模式料成为常态。
他说:“数码浪潮继续扩大,东南亚区域的学府可搭上这股浪潮试行不同网上学习和混合学习的模式,为不同场景创造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职场学习。”
学府也应发展为,犹如“充电站”的学习场所,让职场人士不时前去充电,借助科技等方式,帮助职场人士平衡学习和其他责任。
担任国立研究基金会主席的王瑞杰强调,东南亚的大学可相互学习并协作,推进学术和研究工作的交流。大学的研究,可帮助解决本区域面对的许多实际挑战,例如气候变化课题。
他举例说,国大自然气候方案研究中心与区域的伙伴合作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对抗气候变化的蓝碳解决方案。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之前也展开合作项目,了解巽他海峡和西南爪哇海域的生物多元性,从中发现许多新的海洋生物。
他说,人员交流至关重要,新加坡在疫情前定下目标让七成学生有机会到海外体验,当中七成到东南亚、中国或印度交流。疫情好转后海外交流活动逐步重启,大专学府会朝目标努力。
各国青年在交流中建立的友谊也可促成长远的协作。王瑞杰举例说,他访问越南时遇到与新加坡同学共同创业的越南青年,他们曾在新加坡念书或生活,如今为越南的科技初创企业贡献。
他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为区域的大学提供交流的平台,促成新的合作机会。
超过280名来自东南亚国家大学代表以及海内外学者等出席为期两天的研讨会。
相关阅读:
文:胡洁梅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